彩墨画有哪些笔法之理

2019-08-27 579

  执笔虚宽且活焉,全身力气注毫端。勿涂勿扫成于写,有按有提有方圆。千古中锋神至上,八方使转意为先。求形求质毋飘滑,讲法讲规讲自然。笔法之理有两个方面:

  一是执笔之理:执笔之理在势法之理之中;

  二是运笔之理:运笔之理主要有逆起、回收,中锋用笔及提按使转等。

  1、笔法之理之执笔

  势法是讲书写的姿态和握笔的方法。不论是身法,站、坐、蹲,仍是腕法,枕、提、悬,仍是指法,二指、撮管、拨镫、五指法。这些法的产生,基本都是约定俗成的。其势法之理便是一条,一切都是依据人体生理条件为便于运笔和发力而定的。如执笔法,一般都用“五指执笔法” 。

  擫、押、钩、格、抵,便是依据人的手有五个指头及其生理条件而产生的,说白了,便是执笔中的五个指头的分工。各干什么,各担任什么任务,使得笔在手中便于工作,便于发力,便于书写,写出所需求之美的书法艺术来。

  (1)擫:用大拇指上节端克制住笔管;

  (2)押:用食指第一节端压住笔管,使之与大拇指之力齐等抗衡,捏住笔杆,并能搓转其管

  (3)钩: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,能使笔管朝内(下)运动;

  (4)格:用无名指指端紧贴笔管,顶住中指向内(下)的钩力,使其笔管能向外(上)运动;

  (5)抵:用小指抵住无名指,起其辅佐效果。这样,五指分工清晰、合理,在运笔过程中各司其职,五指合力使得笔杆在手中能上下左右运动自若。

  2、运笔之理

  (1)逆起收回,藏锋之理。

  这体现着中国人一种传统的宛转之美。在书法技法中有句名言,“无往不复,无垂不收”, 此谓“八字真言”。为何要“逆起”? 为何要“收回”? 本质这是一种“折回运动”。

  a、力学原理所至。

  如向上抛物,则要先下(蓄力)然后向上抛(发力);又如打拳,要先缩(蓄力)然后向外伸打(发力);再如转身,右转,须先左然后右,左转,要先右然后左。只要这样,才会有力量;

  b、中国人的传统性情涵养所至。

  中国人讲究宛转、持重,而禁忌锋芒毕露,火气过胜。宛转的性情,必定是宛转的审美观念。逆起收回的用笔,带来了“藏头护尾” 的宛转之美。

画家三石

  (2)中锋用笔,毛笔锥形之理。

  显现一种立体美感。关于中锋用笔,也有一句名言,“中锋用笔,千古不易”。 写字为什么要用中锋呢?一是毛笔的结构所至。毛笔为圆锥形,其毛是一层一层卷起而成,当醮墨后,中心、锋尖含墨就多、就浓,边缘、副毫含墨就少、就淡;二是宣纸性质所至。写字一般都用宣纸,其主要特性是化水性好,如写字用中锋,则笔画中心的墨色最浓最黑,两头边缘的墨色就淡就浅。这样的中心黑边缘淡的笔画,就显现了一种立体感之美。

  为了使在行笔中坚持中锋不变,在写横折时,在转机处须提笔调锋,在写弧形转弯时则须笔杆自转调锋。这种提笔调锋、自转调锋转机,和人走路拐弯是相同的道理,人拐弯,人身必须随之改变调向而行,始终坚持面部朝前而前进。

  (3)提按使转,调锋之理。显现着一种节奏之美。在运笔写字过程中,是笔笔有提,笔笔有按,有提就有按,有按就有提。有提、有按、有节奏地运笔谓之“写”。 这是我对“写” 下的定义。这也是“写” 与“画”、“ 划”、“ 刷”、“涂” 的差异。

  在写的过程中为何要提、要按呢?

  a、转机调锋的需求。

  转机时要将笔提起来,调锋后再按下去而行笔。不然笔锋就调转不过来,坚持不了中锋行笔;

  b、逆起收回的需求。

  横画逆起时,笔锋先向左入纸后即折转笔锋下按而后向右行笔,横画收回时,先提笔,然后下按回锋收笔。不提不按是无法做到“逆起收回” 的;

  c、行笔中“好事多磨” 的需求。

  这个“好事多磨” 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征, 也是中国书法赋有节奏、韵律感的特征。如诗的起、承、转、合,从文字内容到平仄格律都是“好事多磨”。 歌曲也是如此,词也好、曲也好,都是“好事多磨” 的。在书法方面,这个“好事多磨” 在美学意义上,从一点一画到一字,从一字一行到一篇,都体现着这个关闭国际内部的循环往复活生生的形象,尤其在运笔之中,有提有按有韵律就美不可言,无提无按无节奏就无美可言。

  以上讲的是笔法之理。在运笔的技法之中,一要精确,即根本运笔动作要精确;二要有力,即运笔要有力度;三要流通,即运笔要自然,不矫揉造作;四要生动,即赋有变化,赋有神韵。

文章源自:画家三石 http://www.gdsanshi.com/


推荐新闻